1942年,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县,父孙凤彰自江西来台经商。
1957年,自苗栗县立文林初中毕业后北上求职,考入印制厂(三重埔)。当时印制厂内都是从大陆来的老师傅,需要有人传承技术,与其他29人入选,因美术天分成为钞票钢版雕凹技术学徒。此后,在印制厂服务51年。
1970年,考取赴日学习雕刻滚筒技术。
1972年,赴欧洲学习相关技术。
1981年,赴欧学习特殊滚筒技术。
1986年,回雕刻部门重拾雕刻刀,先后拜前辈雕刻艺术家赵俊、押切胜造、吴彭越、宋凡等人为师,开始对雕刻生涯第二阶段狂热的追求。数年之中勤于雕刻努力工作,其作品量之丰,作品之精,皆为同仁中之最,而且其作品并不限单一体材,所雕刻的风景及人像已进入世界水准的境界。
1990年,随同赵俊先生参观上海及北京印厂,与大陆雕刻同济进行交流,获得不少的宝贵资料,开始撰写雕刻家的文章,在艺术家杂志所投稿的“中国雕刻父子双杰吴景棠、吴彭越”一文使北京当局重新重视雕刻家对国家的贡献,此文使这位老人获得印刷贡献最高荣誉的“毕昇奖”及国家级的终生待遇。
在工作之馀发展出一种相当特殊的透明压克力板雕刻艺术,呈现出传统绘画前所未见的效果,因为透明压克力板雕讨好且好学,在厂内开班教授同仁使厂内的一些同仁取得很大的成就。
1992年,研发成功毫芒微书技艺,在米粒上书写国父遗嘱。
1998年,独立雕刻不同面值的100-中山楼、500-棒球小孩群像、1000-帝雉以及2000-樱花钩吻鲑鱼,以雕刻技术来说,不在任何一个先进地区之下。
2007年,自印制厂退休,受聘为厂雕刻教师,于同年在新北市永和开“雕凹艺术工作室”,每天不断创作,并开门授徒,希望将凹版雕刻技艺发扬光大,并向台湾及大陆弟子传授雕刻版画技艺,目前已累积50多幅金属材质雕凹作品。